肠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,临床表现为肠道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。
一、肠炎核心症状的典型表现
1. 腹泻
肠炎最显著的特征是排便次数增多(每日≥3次),粪便呈稀水样或黏液状。感染性肠炎可能伴随恶臭,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见血便或脓液混合。急性发作期腹泻频率可达10-20次/日,易引发脱水。
2. 腹痛
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多见,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。克罗恩病等慢性肠炎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隐痛,进食后加重。需注意与阑尾炎、肠梗阻等急腹症鉴别。
3. 腹胀与肠鸣亢进
肠道蠕动异常导致气体滞留,触诊可闻及肠鸣音活跃。部分患者伴随肛门排气增多,尤其在乳糖不耐受或肠易激综合征继发炎症时显著。
二、伴随症状的预警价值
全身反应
发热(体温38-40℃)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,幼儿可能出现热性惊厥。慢性患者则表现为乏力、消瘦等营养不良体征,如病程超过1个月体重下降>5%需警惕肿瘤风险。
消化系统连锁反应
恶心呕吐多出现在急性胃肠炎早期,严重呕吐可致代谢性碱中毒。长期炎症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,引发贫血或神经病变。
特殊人群差异
儿童更易因脱水出现囟门凹陷、皮肤弹性降低;老年人可能以意识模糊等非典型表现为首发症状,需加强监护。
三、症状分级与应对策略
居家观察指征
轻度腹泻(<5次/日)且无血便时,可口服补液盐(每袋兑250ml温水,4-6小时内分次饮用)。推荐低渣饮食如米汤、蒸苹果,避免乳制品与高纤维食物。
急诊就医红线
出现下列情况需立即就诊:
持续高热(>39℃)或血便
24小时排尿量<500ml
意识改变或收缩压<90mmHg
腹痛定位明确且拒按(提示穿孔可能)
预防性干预措施
食品加热至中心温度70℃以上
长期服用NSAIDs药物者建议联合胃黏膜保护剂
推荐高风险人群接种轮状病毒疫苗(6月龄以下婴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