幽门螺旋杆菌(Hp)是潜伏在胃部的“隐形杀手”,与胃炎、胃溃疡甚至胃癌密切相关。了解它的传播途径、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,是守护胃健康的重要一步。
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,能在强酸性胃液中存活,通过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,形成保护层。全球约半数人口感染Hp,多数人无症状,但长期感染可能引发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,甚至增加胃癌风险。
感染初期症状易被忽视,如腹胀、反酸、口臭等。若长期未干预,细菌会持续破坏胃黏膜,导致萎缩性胃炎或黏膜病变。高危人群如家族有胃癌史、长期胃部不适者,建议尽早筛查,避免病情恶化。
Hp主要通过口-口、粪-口传播。共用餐具、亲吻、食用不洁食物或水源均可能感染。家庭聚集性感染常见,因此预防需从细节入手:使用公筷、定期消毒餐具、避免喂食婴幼儿咀嚼过的食物。
日常饮食注意卫生,饭前便后洗手,生水煮沸饮用。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达标的餐厅,减少生食摄入。感染者需单独使用餐具,避免交叉感染。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更需加强防护。
如何科学诊断感染
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是碳13/14呼气试验,无创且准确率高。患者需空腹服用试剂,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同位素含量判断结果。胃镜检查也可取组织样本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病理检测。
血清抗体检测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,但不能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。粪便抗原检测适合儿童及不耐受检查者。若结果为阳性,建议结合临床症状,由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
规范治疗避免耐药
Hp根治需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,即两种抗生素+质子泵抑制剂+铋剂(四联)。疗程通常为10-14天,需严格遵医嘱足量用药,不可擅自停药,否则易导致细菌耐药,增加治疗难度。
治疗期间忌烟酒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、恶心等副作用,可咨询医生调整药物。停药4周后需复查,确认根除成功。若失败,需间隔3-6个月更换方案再次治疗。
根除Hp后仍可能再次感染,需持续注重饮食卫生。建议每年进行呼气试验复查,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者。日常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果,增强胃黏膜修复能力。
保持规律作息,减少压力对胃部的刺激。戒烟限酒,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。出现胃痛、黑便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,早发现早干预,降低胃癌发生风险。